在發展普惠金融的大潮下,供應鏈金融產品頻頻亮相,相關的政策逐漸出臺。
2020年9月,央行、銀保監會等八部委發布的《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業內視為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綱領性文件。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單獨提及“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這意味著供應鏈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和金融脫實向虛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和扶持。
政策頻現引導規范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末,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6.41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1%;產成品存貨4.60萬億元,增長7.5%。而應收賬款、存貨則是中小微企業的主要資產,也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土壤。供應鏈金融的實踐核心在于將核心企業的信用能力延伸至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主要有以下三種典型模式:動產質押融資模式、應收賬款質押模式、預付賬款融資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供應鏈金融相關的政策文件。
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到,鼓勵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金融機構與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設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對接,發展線上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模式。
此后,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金融服務的通知》、《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中國供應鏈金融服務聯盟秘書長徐煜表示,國家出臺一系列供應鏈金融政策加快了供應鏈金融的規范化發展,同時可以推動核心企業參與其中,共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義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表明未來政府將更加重視加快供應鏈金融創新,以促進供應鏈產業鏈保持完整和穩定。
在廈門國際銀行投行分析員任濤看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供應鏈金融”,比較符合國家層面所提及的“暢通產業鏈、供應鏈”理念,釋放出了兩個信號。一方面,今年政策層面更加注重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和金融脫實向虛難度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和支持,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應已經成為共識,預計后面還會有系列配套政策出臺。
推動創新,破解痛點難點
當前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主要為商業銀行、保理公司、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主要提供應收賬款、預收賬款、存貨為質押品的貸款、擔保、保險等業務。以商業銀行為例,商業銀行一般以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授信為擔保,為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就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優勢,任濤認為,供應鏈金融的根本在于供應鏈,涉及的環節、企業類型、參與主體等較為復雜和多元,資金流、信息流更是縱橫交錯,需要金融機構能夠提供包括傳統授信、票據、現金管理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而銀行在之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可以針對供應鏈上所處環節、交易對手等確定不同融資要素(含規模、期限、利率、擔保)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系統性地服務于供應鏈各個環節。
除傳統金融機構外,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入場供應鏈金融市場。歡太數科CEO徐立夫認為,金融科技公司的優勢在于技術和互聯網運營能力。借助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圍繞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的交易、物流等信息進行整合與深度挖掘;互聯網運營能力則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創新運營,提升效率。
供應鏈的業務模式也會帶來相應的風險。在李義舉看來,一是存在風險傳染的問題。一旦其中某一企業出現信用風險事件,將風險將迅速傳染至整個產業鏈中的其他企業。二是交易背景真實性審核難度較大。由于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等質押品信息容易被企業間相互勾結偽造,金融機構有時難以迅速發現企業交易的真實性,導致出現騙取銀行貸款的行為。
除此之外,供應鏈金融在實際開展業務過程中還存在難點問題。
任濤指出,現階段互聯網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中的應用程度不高,圍繞核心企業的供應鏈并未真正打通或者說不完整,供應鏈各環節以及核心企業、物流企業、交流平臺等各參與方的信息數據獨立性仍比較強,銀行尚無法根據其中的信用要素進行有效或獨立進行風險定價。盡管存在一些實踐上的困難,但供應鏈金融仍是商業銀行的重要發力方向,這不僅有助于為商業銀行的業務提供新的增長點,也有助于暢通產業鏈和供應鏈、盤活中小微企業的流動性資產,從體制機制上解決現實問題。
“解決企業的痛點、難點,更好地服務企業才能稱之為創新,而非是為創新而創新。”徐煜表示,供應鏈金融服務一直創新。產品不斷變化,是根據的市場需求在變,市場主體就要根據變化來理解創新。不能簡單地更改個產品名字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創新,而是要從產品設計、優化流程、解決問題等業務層面去創新。與此同時,供應鏈金融相關政策出臺,也是支持供應鏈金融創新的一方面,政策更注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針對供應鏈金融的痛點問題,李義舉表示,“要優化供應鏈金融生態,加快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促進國際產業鏈深度融合,保障供應鏈安全。監管政策需提前布局相關政策法規,督促金融機構加強對產業鏈中各類企業主體的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不斷規范供應鏈存貨、倉單和訂單融資業務的發展。此外,還可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實現線上化風控監測,從而控制融資風險。”
任濤認為,供應鏈金融涉及的業務環節、參與主體等較為復雜多元,僅靠商業銀行無法真正踐行,既需要互聯網平臺、物流平臺、保理公司等方面的積極參與,亦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政策層面的不斷優化整合各類生產、流通、交易等環節數據信息,完善供應鏈金融的政策支持體系,為商業銀行精準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打下基礎。此外,可以通過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深耕并打造某一領域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借助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解決人工確權、貿易真實性等問題。而且,針對優質核心企業,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ABS和標準化票據等產品,同時拓寬供應鏈金融和標準化票據的行業領域,以盤活企業應收賬款等流動性資產,提升企業資金周轉效率。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