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金融科技應用鋪開,金融政策大力支持,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參與到了供應鏈金融生態中,并進行產品服務的創新優化,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在多元資金支持下得以提高。不過在此過程中,市場上也不乏對供應鏈金融實質的討論及對其潛在風險的擔憂。如何在產品、機制創新和廣闊市場前景下實現規范發展,成為供應鏈金融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供應鏈金融在國內實現快速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我們在成立之初(2015年前后)與銀行進行對接時,他們還較多地依賴抵押、風險兜底等傳統業務模式;隨著之后幾年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金融科技應用鋪開,金融政策大力支持,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參與到了供應鏈金融生態中,并進行產品服務的創新優化,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在多元資金支持下得以提高。”一位頭部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業務負責人在采訪中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研整理,2015年至2018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每年以約14%的速度在增長,2019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達到22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26%;灼識咨詢也給出預估,預計到2024年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40.3萬億元。不過在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市場上也不乏對供應鏈金融實質的討論及對其潛在風險的擔憂。如何在產品、機制創新和廣闊市場前景下實現規范發展,成為供應鏈金融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
供應鏈金融與賬期博弈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2019年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被業內人士反復提及,這是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第一份專門針對供應鏈金融的文件。某互聯網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負責人表示,《指導意見》點出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供應鏈”“核心企業”和“三流(即資金流、貨物流和信息流)”,其對應的是供應鏈金融的特征和風控要點。從業務的底層邏輯看,供應鏈金融通過核心企業的信用傳導,能夠幫助與其有相對穩定交易關系的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壓力,同時,核心企業也保有相對充裕的現金流來提升競爭力。
部分市場主體對于供應鏈金融實質的討論正源于此——既然供應鏈金融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賬期影響,那么核心企業會不會因此進一步拉長中小微企業的賬期?
“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賬期博弈本質上是商業行為,在供應鏈融資模式發展前就一直存在。交易過程中話語權大的一方通過設置貨款賬期來降低經營成本,是商業規則決定的。”上述業務負責人認為,除了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核心企業也需要考量供應鏈的穩定性,如果部分供應商資金鏈緊張,自身生產經營也會受影響。“賬期博弈不能影響交易達成,相應地,供應鏈金融也就很難成為真正影響賬期的因素。”
更關鍵的是,供應鏈金融在實踐中確實能更充分地滿足中小微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近幾年金融服務覆蓋面已有明顯擴大,但面向小微企業,信用、擔保等貸款模式所能提供的資金支持有限,尤其是對那些經營占用資金較多的產業。供應鏈融資業務正好能夠彌補這一需求缺口,同時,銀行通過這一渠道積累足夠豐富的客戶信息后,也能提供更多的綜合化服務,這是供應鏈金融近年來得到明確政策支持的重要原因。
“要緩解賬期帶來的資金緊張,短期看可以通過融資,但最根本的還是優化小微企業營商環境,減少無故拉長賬期或故意拖欠貨款的情況。”一位金融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對此,2020年9月1日起實施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已進行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業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也不得要求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條件和違約責任等交易條件。今年年初,國資委面向中央企業再次提出要求,原則上不再開具6個月以上的商業承兌匯票和供應鏈債務憑證,防止變相延長付款時限。
兼顧服務平臺和資金渠道監管
除了對核心企業賬期的管理,近兩年供應鏈金融監管內容逐步完善,涉及各類具體業務風險的監管紅線正在被構建起來。具體來看,《指導意見》基于供應鏈金融的風控要點,即核心企業信用風險和交易背景真實性風險,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總體風險和核心企業風險管控,還明確要強化真實性審查和合規管理。2020年,人民銀行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務部、國資委等部門共同出臺了《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給出更細化風控指導的基礎上,《意見》要求核心企業不得一邊故意占用上下游企業賬款、一邊通過關聯機構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賺取利息;各類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應付賬款的流轉應采用合法合規的金融工具,不得封閉循環和限定融資服務方;各類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公司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變相開展金融業務,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向中小微企業收取質價不符的服務費用。
對于供應鏈金融眾多的參與方來說,他們歡迎更加完備的監管約束和指導機制,雖然短期看可能會影響部分業務開展,但中長期有利于形成相對穩定和健康的行業生態,相應的資金來源也會更豐富。“兼顧服務平臺和資金來源,下一階段針對供應鏈融資模式,應著眼于構建更為完善的監管框架。”商業保理專委會學術委員李新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準入監管和業務披露機制應盡快建立起來,服務平臺所提供的信息深度參與著供應鏈融資業務,只有有效監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異化,并真正落實各部門對業務實質、賬期、服務費用等方面的監管要求。另一方面,對于實際業務中新發現的潛在風險,金融監管部門應給予金融機構及時的風控指導,還應謹慎防范可能存在的涉眾風險。
此外李新征還強調,目前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被廣泛使用的“可拆分多級流轉類電子債權憑證”,其轉讓和拆分行為還無法適用任何法律或司法解釋。無論其在未來是否可以繼續支持供應鏈融資,明確的法規認證和司法解釋,都是合理創新和有效監管的大前提。
金融科技應更多著力真實性和開放性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創新,往往伴隨著金融科技應用的創新。對于我們來說金融科技應作為手段,來促進業務的規范發展。”前述服務平臺業務負責人表示。
對于金融科技手段的運用,《意見》給出明確方向——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基于此,現階段供應鏈金融頭部參與方對金融科技的技術突破主要集中在隱私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據行業內人士介紹,像央企、商業銀行、電商平臺等,他們本身就是國內較早接觸金融科技或第一批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市場主體,在驗證交易背景真實性方面已掌握一定的技術和經驗。而對隱私計算、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和應用探索可以幫助供應鏈金融行業在影響客戶數據安全的情況下,實現更多方面、立體的交易真實性驗證。
與此同時,受訪商業銀行表示,供應鏈金融標準化建設也可以通過提高業務數字化水平、破除行業和信息壁壘,進一步賦能供應鏈融資模式。
今年2月份發布的《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單列了供應鏈金融標準化建設的目標,明確推動與金融機構共享的流程、接口、使用、安全等數字信息管理技術標準建設,加強統一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公示系統的數字化和要素標準建設等內容。從業務實操的角度,業內人士認為其對供應鏈金融發展有多重意義。一是便捷、高效地對接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公示系統有助于企業,尤其是缺少不動產抵押物的小微企業更好地盤活動產資產、獲得融資支持;同時也有利于金融機構更好發展動產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業務,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二是完善信息管理技術標準等建設有利于科技平臺與金融機構的技術互認,形成行業統一規范,能大大提高金融機構在監管數據采集、計算、分析等實際工作應用的技術開發效率,筑牢金融業健康發展的技術支撐,提升對市場風險的監測和異常交易行為的識別能力。三是科技金融產品標準可以更好幫助金融機構創新產品體系,提高金融與供應鏈的整合度和協同度。有利于重塑傳統的金融業務體系和信用評估框架,為更多市場主體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